金年会 jinnianhui 分类>>
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官方网站研报指标速递-研报-股票频道-证券之星
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app,金年会电子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今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网址入口,金年会靠谱吗公司成立于2012年,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实现从芯片设计、工艺开发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技术自主可控,其第三代MEMS陀螺仪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可替代部分光纤/激光陀螺仪应用。公司领导层深耕半导体领域,核心技术人员在芯片设计、工艺开发等领域经验丰富。公司MEMS陀螺仪等产品覆盖高端工业、测绘测量、石油勘探、商业航天、智能驾驶、高可靠领域等,并已获得车规客户定点。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运营,研发投入占比高。财务方面,公司盈利能力强,2024年营收4.05亿元,归母净利润2.22亿元,毛利率保持70%以上,现金流健康,无有息负债。
公司核心产品MEMS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技术壁垒高,陀螺仪性能参数达导航级水平,可应用于高端工业、无人系统等领域。加速度计方面,公司谐振式(FM)产品精度提升显著,单片三轴技术增强集成度。市场层面,国内MEMS惯性传感器行业仍由Honeywell、ADI等国际巨头主导,但公司通过技术研发与供应链协同,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逐步实现进口替代,2022年MEMS陀螺仪国内市占率较2019年提升约14个百分点,达到23.45%。下游客户以大型央企、科研院所为主,集中度高,产品验证周期长但客户黏性强。未来随着智能驾驶、工业智能化需求增长,公司产品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IMU作为融合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多维传感器,受益于低空经济、高阶智驾及人形机器人三大新兴场景。低空经济政策推动无人机/eVTOL需求增长,IMU与卫星导航形成互补定位方案;智能驾驶领域,L2+车型渗透率提升带动高精定位(GNSS+IMU+RTK)需求,公司已布局车规级IMU研发;人形机器人需依赖IMU实现姿态平衡与运动控制,市场潜力可观。公司IMU收入快速增长,2021-2024年CAGR达175.8%,2024年收入2140万元。公司目前正推进汽车级功能安全6轴MEMS IMU等研发项目,瞄准L3+自动驾驶,依托技术优势与国产替代趋势,未来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MEMS惯性传感器龙头,依托全链条自主技术及高毛利优势,持续受益于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需求增长。通过车规级IMU研发突破与国产替代加速,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客户黏性增强。预计25-27年公司实现收入6.19/8.60/11.8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39/4.59/6.04亿元,EPS分别为0.85/1.14/1.51元/股,对应公司25年PE77X,首次覆盖,给予“持有”评级。
定增获批将缓解资金压力:公司定增7月4日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公司拟募集资金3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30亿元用于义乌六期15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总投资额85.16亿元),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已建成投产的ABC电池产能约20GW,2025年底ABC组件产能将达35GW,本次募投项目将使公司补齐15GW的电池产能缺口。公司1Q25资产负债率为86.0%,我们测算定增将使其下降9.6个百分点,大幅缓解资金压力。若以7月8日收盘价作为发行价测算,公司将发行2.4亿股,占发行前股本13%。
公司客户和产品结构性改善,收入端规模化放量。从产品结构来看,随着主动安全、智能照明等功能的增加,为了减少线束成本,提高通讯效率,传统车身域控BCM向车身区域控制ZCU升级,当前在降本需求及智能化加速推进下,处于高速增长期。而公司凭借前瞻性布局及客户优势卡位ZCU赛道,并不断获得客户定点;从客户结构来看,过去主要以吉利、一汽、北汽传统车企为主,而作为智能化主力军的新势力OEM,已经陆陆续续进入公司主要客户名单,如小鹏、小米等,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
研发费用及资本开支下行,收入规模提高是盈利拐点的关键。从费用端来看,研发是拖累利润的主要费用,如跟同行业头部Tier1德赛相比,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是德赛的1/2。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人均创收来看,仅是德赛的1/4,后续收入的规模化是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从25Q1可以看出,研发费用率已经同比-15pct,且Q1研发费用前置最多,全年维度看会呈现环比改善趋势;同时,25Q1资本开支营收占比13%,同比-15pct,折旧摊销滞后资本开支也有望迎来拐点,带动公司盈利能力上行。
2025年Q1公司营业收入为2.1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减少6.27%;销售费用为0.67亿元,同比增加22.55%;归母净利为0.13亿元,同比减少53.30%,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电商流量费用、广告及推广费用增加所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0.36亿元,同比减少64.87%,主要系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减少、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增加所致;基本每股收益为0.06元,同比减少50%。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8.89亿元,同比增长3.36%。按品牌分,“拉芳”、“雨洁”仍是公司支柱品牌,占比达88.57%,其中“拉芳”销售收入为64,161.92万元,同比增长9.11%;“雨洁”销售收入为14,547.41万元,同比增长27.98%。按渠道分,经销渠道仍是公司主要的销售渠道,占比达70.11%,实现收入62,312.30万元,同比增长4.42%;电商渠道及其他实现营业收入26,487.69万元,同比增长2.73%,证明公司电商及其他收入渠道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著公司在抖音、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投入加大,围绕发芯修复、去屑专研、防脱生发等刚需推出大单品,有望打开渠道增长新局面,促进公司电商渠道相关收入的增长。销售费用为2.83亿元,同比增长32.27%,导致归母净利润为0.41亿元,同比减少36.84%;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61亿元,同比增长9.94%,基本每股收益为0.19元,同比减少34.48%。
拉芳於1997年诞生,转年推出香皂系列产品,2001年拉芳推出双层护理柔顺洗发露,当年“爱生活,爱拉芳”的广告语红极一时,有效扩大了拉芳的品牌影响力。多年来拉芳家化持续深耕护发领域,目前拥有的自主洗护品牌主要包括“拉芳”、“雨洁”和“美多丝”等。公司对洗护品牌实施精准定位策略,“拉芳”主打柔顺洗护、“雨洁”主打专业去屑,以高速年轻化为目标,签约王源作为代言人,推动年轻客户群体渗透,而“美多丝”则是面向高端市场的精油护理品牌。同时公司积极在护肤领域探索,2024年下半年首款产品“拉芳抗皱紧致焕颜霜”成功上市,护肤领域布局初显成效。除此之外,公司引入德国专业院线年“瑞铂希”将继续巩固自身在高端护肤领域的地位。
2025年4月拉芳家化以350万元投资肽源(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占比18.78%,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肽源生物成立於2017年,是专门从事生物活性功能性原料、化妆品原料、医疗器械辅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以重组蛋白类活性多肽、微生物发酵、脂质体包裹及微乳化应用技术为三大研发主线,同时还致力於原料的活性保持、透皮吸收、缓式释放等高端制剂应用技术的开发,拥有微射流、微流控生产线、原料冻干制剂生产线以及十万级的GMP车间等。目前公司已有价值近3000万的研发及生产设备。重组蛋白类活性多肽在皮肤美容和抗衰老领域有著广泛的应用场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公司研发的多种敷料(如肽源械Ⅱ水晶面膜、肽源Ⅱ类医械级「创面急救霜」等等)均可用于医美修护领域。此次投资意味著公司积极布局医美赛道,努力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5年拉芳推出第六代智肽发芯修护技术,主打头皮-发丝-发芯360°修护,获“洗护後发丝抵御100万次拉伸”世界纪录认证,强化科技标签。今年3月拉芳国际日化研究中心“天然特色功效性护发原料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拉芳从兰科植物中富集到高含量的活性多糖,测试显示具有强效的抗氧化性,应用於化妆品,可提供皮肤调理、抗老化保护。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投入为0.42亿元,同比增加19.59%,研发费用率为4.68%。公司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拉芳家化虽然十分重视研发,但细看其研发人员的学历架构(以2024年为例),会发现博士以及硕士研究生以上比例仅为1%,技术储备略显薄弱。
拉芳家化作为老牌国货洗护企业,面临著激烈的竞争以及转型压力。2024年开始拉芳家化蓄势待发,注重护发领域的品牌重塑,努力实现行销突破。2025年3月签约中国国家跳水队(全红婵、陈芋汐等),推出“中国拉芳,冠军之选”新定位,通过跳水队代言和直播活动,抖音销量短期暴增。公司计画通过24小时常态化直播和矩阵帐号运营,持续挖掘流量红利,期待成为营收新引擎。但是公司销售费用大幅增长,净利润短期承压,我们期待後续逐步起量,实现线上收入大幅增长以扭转颓势。叠加後续公司布局医美赛道如取得成果,有望成为公司收益的新增长点。但如果公司线上销量只是短期高增,後续放缓,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事件:莱特光电公布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56.9%,实现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117.2%,其中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同比+12.6%,环比+4.43%,实现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78.5%,环比+0.8%。公司公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27.0%,环比+25.4%,实现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39.9%,环比+62.1%。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90%,OLED有机材料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91%,随着公司下游客户需求持续增长,OLED终端材料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6,381.53万元,增长71.56%,其中公司第二款材料Green Host材料销量同比大幅增加,贡献收入高增。而公司2024年利润同比翻倍,一方面收入增长带动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深化降本增效,通过工艺优化、加强成本管控等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公司盈利能力同比大幅提升。而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了历史新高的收入、利润和毛利率水平;我们认为,公司材料逐步放量,降本增效效果显现,延续了2024年整体增长趋势。
根据公司年报表述,在终端材料研发方面,Red Prime材料、Green Host材料持续稳定量产供货,并跟随下游客户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凭借卓越的性能表现及稳定性,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新产品方面,Red Host材料打破国外专利壁垒实现国产替代,Green Prime材料进入客户量产测试阶段,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的验证进展良好,为公司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重点推进的新产品Red Host材料实现小批量供货、GreenPrime材料处于量产测试阶段、蓝光系列材料在客户端验证进展良好,以上新产品将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销售规模下降幅度较大,股东持续借款提供支持,下调至“中性”评级2025年6月12日,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完成所有A股库存的出售,出售股份数量为7295.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61%,出售所得资金总额为4.79亿元,成交均价为6.57元/股。6月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深铁集拟向公司提不超过30亿元借款,借款利率为2.34%,此次借款系公司年内第五次获得深铁集团借款。公司5月及1-5月销售规模有所收缩,销售单价有所提升。公司积极借助大宗交易、REITs发行、金融支持政策等化解经营压力。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期待万科能够安全穿越周期,构筑房企发展新模式,我们下调2025-2026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22、5.57、13.14亿元(原值-19.92、17.51亿元),EPS分别为-0.61、0.05、0.11元,当前股价对应2026-2027年PE估值为140.7、59.7倍;考虑到公司业绩释放存在不确定性,下调至“中性”评级。
根据克而瑞数据,2025年5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141.9亿元,同比下降39.18%,销售面积9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16%。2025年1-5月,公司实现销售金额570.4亿元,同比下降44.19%,实现销售面积42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83%。2025年5月,公司签约销售均价1462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7.32%,2025年1-5月,公司签约销售均价1343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2.39%。
2025年6月6日,万科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深铁集团拟向公司提供借款,借款金额不超过30亿元,借款利率为2.34%,期限为三年,借款将用于偿还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及经深铁集团同意的指定借款利息。今年年初至今,深铁集团已向万科提供五笔注资,今年2月、4月和5月,深铁集团已分别向万科提供28亿元、42亿元、33亿元及15.52亿元的股东借款,五次借款利率均为2.34%,用途均为偿还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截至当前,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148.52亿元的借款。
产能释放带动产销规模增加,缬氨酸价格走低拖累盈利。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加2.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减少2.6亿元。从经营主体看,母公司、秦皇岛华恒(主要生产丙氨酸等)、巴彦淖尔华恒(主要生产缬氨酸等)、赤峰基地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71、7.5、8.0、7.0亿元,yoy+17%/+31%/-9%/+2051%;实现净利润2.28(yoy+28%)、1.44(yoy-6%)、0.67(yoy-73%)、0.13(去年亏损)亿元。秦皇岛基地营收规模保持了良好增长,而赤峰基地伴随新产能投产销售规模显著增长(公司按计划推动新产品1,3-丙二醇、丁二酸、苹果酸、色氨酸、精氨酸等产业化落地与市场推广工作,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产品端看,公司氨基酸产品实现营收15.09亿元,占总营收的69%,为主要营收来源。2024年氨基酸产品产量9.94万吨,同比增加2.07万吨,销量9.71万吨,同比增加1.99万吨,产销量同比增加是推动收入规模上涨的主要原因。从价格上看,公司氨基酸产品均价同比下滑18%至1.55万元/吨。其中根据wind,24年缬氨酸价格同比压力较大,均价为14.44元/千克,yoy-36.5%。
在建工程持续推进,新项目落地投放有望为25年提供重要增量。公司目前仍有赤峰基地年产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及生物基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项目和年产5万吨的生物基1,3-丙二醇建设项目,秦皇岛基地建设年产5万吨生物基苹果酸建设项目,赤峰基地生物法交替年产2.5万吨缬氨酸、精氨酸及年产1000吨肌醇建设项目巴彦淖尔基地交替年产6万吨三支链氨基酸、色氨酸和年产1万吨精制氨基酸项目等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伴随项目的落地和销售,有望成为后续重要增量。
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洁净室系统集成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坚持以洁净技术为核心,将公司业务领域由公立医院的医疗专项洁净扩展至高等院校的科学实验室洁净、工业电子企业的电子洁净等,以全过程专业技术服务为宗旨,为公立医院、高等院校、工业电子企业等单位、机构提供洁净室建设全周期服务。考虑到公司在洁净室领域技术积累及较强的获客能力,立足华中地区丰富的半导体产业资源,未来数年有望在电子洁净领域实现高速增长。预测2025-2027年EPS值为1.41、2.17和3.14元/股,现价对应PE16.65/10.83/7.50倍。我们选取A股具有代表性的可比公司,公司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中性”评级。
根据第三方数据,国内洁净室市场规模到2032年有望超过5000亿元,2023年至2032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7%。洁净室下业广泛,有制药、食品、半导体、日化、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主要应用领域为电子产业,包括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等,占比约达54%,其次为医药及食品领域,占比约15%。预计2024年电子洁净室市场规模达到1657亿元。国内能提供高端洁净室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企业数量较少,公司目前处于第一梯队,行业地位突出。公司在洁净室系统集成服务领域,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拥有完善的营销网络、具备整体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在洁净室行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2024年公司电子洁净业务实现“零的突破”,彰显“医疗专项-实验室-电子洁净”三足鼎立格局的初步成型,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电子洁净业务有望为公司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2020年公司应邀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ICU、洁净手术室的同步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管理,得到军队及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和表扬。除此之外还参建的项目还荣获了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湖北省优质建筑装饰工程(楚天杯)、中国安装之星等国家级、省级、行业优质工程奖,形成了良好的品牌项目优势。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掌握了新风采集及过滤技术、节能型二次回风技术、新风深度除湿节能技术、净化机组一拖多系统独立控温技术、洁净手术室全景监控技术、洁净手术室标本可视技术、洁净科室医用气体报警技术、自动高温排水降温处理技术、四管制冷热源节能技术、医用真空吸引排气消毒灭菌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经过数十年品牌建设和技术积累,有望在医疗和电子洁净市场不断增强其获客能力。
24年合计实现营收13.45亿元,yoy+40.22%;归母净利润3.11亿元,yoy+96.17%;扣非净利润3.02亿元,yoy+102%。毛利率43.62%,yoy+3.53pcts。净利率23.10%,yoy+6.58pcts。公司变电站复合外绝缘产品非特高压复合化市场占有率增加、国内重点工程集中交付增长,输配电线路复合外绝缘产品海外业务持续增长、国内重点工程集中交付增长,带动公司24年整体业绩快速增长。
产品迭代新品类频发,固态电解质潜力可期。当前锂离子电池技术正朝着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低成本、高能量密度方向迈进并扩展更多的应用领域,比如eVTOL、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锂电材料新的需求体量也将持续扩大,行业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公司通过现有的液态锂盐生产平台,开发出硫化锂路线的固态电解质;目前公司硫化物路线的固态电解质处于中试阶段,现阶段主要配合下游电池客户做材料技术验证,公司正积极与下游客户形成紧密的沟通联系,通过产品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持续保持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营收增长稳定,一季度业绩增速仍超5%。公司2024年、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29.82亿元、5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9%、3.17%;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28.58亿元、30.12亿元,同比增长10.17%、5.64%。公司2024年加权ROE17.81%,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依然维持在同业前列。从业绩增长归因来看,主要是净息差拖累营收增长,与行业趋势一致,不过公司维持了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增速,另拨备反哺利润的趋势减弱。
投资建议:公司基本面整体表现较为稳定,处于优势明显的川渝核心区位,我们根据最新数据略微下调盈利预测并将其前推一年,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140/151/162亿元(前期2025/2026年预测值142/159亿元)对比同比增速8.8%/7.6/7.7%%;摊薄EPS为3.29/3.54/3.82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5.3/5.0/4.6x,PB为0.81/0.73/0.65x,维持“中性”评级。
2024年公司恢复增长态势,新增长势能正在逐渐形成:1.老产品如折叠篷、汽车篷、遮阳伞等已基本筑底,大客户正在恢复补货。2.当前爆品如星空篷等仍处于增长红利期,持续替代传统木制廊架,市占率行业领先。3.新产品试销售取得积极反馈,储物箱、家具套组等上市后获得终端消费者和渠道大客户高度认可。4.经历数年建设,欧美地区各营销子公司已拥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持续、高频、专业对接渠道大客户获取订单,深度理解终端消费者需求并提供高效响应的售后服务。
航发控制(000738)事件:公司4月28日发布了2025年一季报,25Q1实现营收13.5亿元,YoY-4.7%;归母净利润1.5亿元,YoY-43.6%。公司收入下降主要受税收政策调整及部分产品价格调整影响;净利润下降主要是收入下降,以及折旧及科研项目影响成本摊销增加等因素导致。利润率方面,公司25Q1毛利率为25.1%,同比减少7.80pct;净利率为11.0%,同比减少7.49pct。综合点评如下:
费用方面,公司2025年一季度期间费用率同比增加0.48pct至11.1%。其中:1)销售费用率同比减少0.34pct至0.3%;2)管理费用率同比增加0.53pct至8.1%;3)研发费用率同比增加0.27pct至3.3%;4)财务费用率为-0.5%,较24Q1基本持平。截至2025Q1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53.9亿元,较年初减少2.3%;2)存货14.7亿元,较年初减少4.2%;3)合同负债1.7亿元,较年初减少13.2%;4)经营活动净现金流4.6亿元,24Q1为-2.0亿元,同比显著改善,主要原因是销售回款增加同时支付到期票据金额减少。
回顾2024年公司情况,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54.81亿元,同比增长2.95%;归母净利润7.50亿元,同比增长3.26%,基本完成了24年度经营目标。分产品看,公司2024年: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公司总收入的89.1%,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毛利率同比增加1.55pct至29.2%;2)国际合作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5.5%;毛利率同比减少0.52pct至16.9%;3)控制系统技术衍生品收入2.3亿元,同比减少17.8%;毛利率同比增加3.12pct至24.0%。分地区看,公司2024年:1)境内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公司总收入的93.3%;毛利率同比增加1.69pct至28.9%;2)境外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公司总收入的6.7%;毛利率同比减少0.52pct至16.9%。此外,公司披露2025年目标收入为53亿元(24年收入为54.8亿元,同比略有下降),主要是持续多年量产的部分型号或将阶段性达峰,部分新研产品尚处于爬坡阶段。
坚持军、民、燃协同发展;商用发动机研制顺利看好大飞机业务长期发展公司坚持军、民、燃协同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充分发挥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技术优势,协同主机厂所加快大飞机、通航和无人机动力控制等自主研制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衍生品产业化发展。商用发动机方面,公司作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唯一机械液压关键执行机构供应商,紧跟主机厂研制进度计划,高效推进长江系列发动机型号研制和适航试验等任务,目前进展顺利。同时公司也在探索民机维修业务,为C919等动力国产化做好服务保障。随着大飞机动力国产化推进,预计“十五五”中后期将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盈利预测与评级:公司是我国从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产品的主要供应商,赛道卡位优势明显,并不断推进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工作,加速推动自主创新和战略转型,受益航空装备、大飞机、通航以及无人机等方向的需求增长,公司中长期发展空间较大。考虑到公司下游需求节奏和新老产品研制情况的变化,调整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3.16/59.20/67.31亿元(此前25~26年预测值为65.17/72.97亿元);调整归母净利润为7.25/8.15/9.27亿元(此前25~26年预测值为9.76/11.42亿元),对应PE为32.97/29.32/25.78x,调整至“持有”评级。
1Q25年收入大致符合预期:公司1Q25年实现收入人民币5.26亿元(+59.2%YoY,+4.9%QoQ),主要由RC18、RC48产品收入贡献,大致符合我们预期和市场预期。按照公司此前给出的全年30%YoY收入指引,1Q25约占全年收入24%,亦符合我们预期(主要由于通常1Q25在季节性上来说属于销售较低的季度)。毛利率为83.3%(vs.1Q24:77.5%,4Q24:80.4%),同比环比均提升明显。
1Q25费用管控和净亏损均符合预期:1Q25研发费用为3.29亿元(-0.7%YoY,-14.9%QoQ)。此前公司在年报业绩会上提及全年研发费用将控制在13亿元以下,目前一季度研发费用已占据该指引的25%。销售费用为2.51亿元(+33.7%YoY,-23.1%QoQ),销售费用率为47.7%,符合公司全年销售费用率低于50%的指引。管理费用为9千万元(+21.4%YoY,-7.1%QoQ),管理费用率进一步降低至17.1%(1Q24:22.5%,4Q24:19.5%)。得益于上述费用管控得当,1Q25归母净亏损为2.54亿元(-27.2%YoY,-0.9%QoQ),符合我们和市场预期。此前公司指引2025年全年净亏损控制在10亿元以下,我们认为公司正在朝该目标稳步推进。
一季度现金消耗较少:截至3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为7.22亿元,较2024年底7.62亿元仅略有下降,我们认为这反映了了公司目前绝大部分现金流支出可被商业化收入所覆盖。此前公司在年报业绩会上表示2025年公司需补充的现金资金仅需几亿元,按照目前的趋势,我们认为该现金管控目标可较为轻松达成。此外,我们注意到公司在公告中披露2025年度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我们预计2025年公司现金流补充方案或仍以银行授信为主。
维持“持有”评级和目标价(港股29港元、A股人民币40元):我们将2025E/2026E/2027E净亏损预测轻微调整+0.6%/+1.0%/-1.9%,主要由于轻微上调收入预测和微调毛利率预测所致。基于我们的DCF估值模型,(WACC:10%,永续增长率:3%),维持公司“持有”评级和目标价29港元(港股)和人民币40元(A股)。我们认为目前公司处于合理估值区间,若后续泰它西普成功实现出海,则公司股票有望迎来上调机会。
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保持双增,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维持正增长。公司2024年、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66.41亿元、65.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86%、下降7.41%,其中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负增长主因上年房屋征收一次性影响,扣非营业收入65.34亿元,同比增长0.05%。2024年、2025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2.88亿元、35.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0%、0.34%,业绩维持正增长。2024年加权ROE10.35%,同比下降0.99个百分点。从业绩增长归因来看,净息差下降仍是最大不利因素,拨备反哺利润实现正增长。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分红率提升。公司2024年、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同比增长6.87%、6.82%,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1.54万亿,保持稳健增长。其中存款同比分别增长5.48%、5.90%,贷款同比增长6.15%、6.60%,贷款增速略高于存款。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36%,维持高位。分红率持续提升,2024年全年分红率33.91%,同比提升3.81个百分点。净息差同比下降,非息收入有所波动。公司披露2024年净息差1.50%,同比下降17bps,主要因为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幅度快于负债端成本降幅,其中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3.36%,同比下降30bps,计息负债成本率1.91%,同比下降14bps。2024年非息净收入65.35亿元,同比增长14.3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42亿元,同比下降9.97%,其他非息收入44.93亿元,同比增长30.38%。2025年一季度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4.4%,主要是房屋征收带来的高基数影响。
投资建议:我们根据年报和一季报数据小幅调整盈利预测并将盈利预测前推一年,预计公司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24/128亿元(上次预测值为131/139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0.9%/3.4%;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132亿元,同比增速为2.8%,2025-2027年摊薄EPS为1.29/1.33/1.37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6.5/6.3/6.2x,PB为0.61/0.58/0.54x,维持“中性”评级。
2024年半导体硅片收入增长27%,毛利率承压。2024年公司半导体硅片实现收入19.06亿元(YoY+26.93%),占比62%,毛利率-1.82%(YoY-9.54pct),折合6英寸的销量为1512.78万片(含对立昂微母公司的销售222.73万片),同比增长53.68%,其中12英寸硅片销售110.30万片,同比增长121.23%。截至2024年底,公司6英寸抛光片(含衬底片)月产能60万片、8英寸抛光片(含衬底片)月产能57万片、6-8英寸外延片月产能82万片、12英寸抛光片(含衬底片)月产能30万片,12英寸外延片月产能10万片。
2024年半导体功率器件销量增长6.3%,车规级芯片批量供应。2024年公司半导体功率器件实现收入8.62亿元(YoY-16.20%),占比28%,毛利率29.80%(YoY-11.43pct),销量同比增长6.3%至182.40万片。其中光伏控制用芯片中高附加值沟槽SBD占比超50%,电源管理用芯片同比增长51%,FRD芯片销量增长超20%,并作为一级供应商进入H公司供应链,车规级芯片已批量供应国内外知名汽车厂商。截至2024年底,公司功率器件芯片月产能达23.5万片。
2024年射频芯片销量和收入均同比翻倍以上,毛利率改善。2024年公司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实现收入2.95万元(YoY+115%),占比10%,毛利率+13.11%(YoY+26.36pct),销量同比增长123%至4万片。射频芯片业务突破5G基站、卫星通信、智能手机核心技术,面向中兴等通信设备龙头,助推5G基站射频国产化率突破60%;智能手机端三维异构集成芯片进入H公司的供应链。截至2024年底,射频芯片年产能15万片。
信贷增速稳定,对公及个人贷款放量明显。公司2025年一季度总资产同比增长3.15%至2232.83亿元,增速较2024全年下降2.54个百分点。一季度贷款、存款分别同比增长8.32%、3.49%。公司一季度新增信贷投放70亿元,分项来看,对公/个人/票据贷款分别投放81/7/-18亿元,对公及个人贷款放量明显,相比去年同期多增33亿元、20亿元,票据规模则有所回落。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1%,较2024年末回落0.17个百分点。
规模保持扩张,对公及票据拉动信贷新增投放。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同比增长8.77%至2668.01亿元,增速较2024全年下降0.5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仍然较快,其中贷款同比增长11.47%至1606.68亿元,存款同比增长9.28%至2288.80亿元。公司一季度新增信贷投放94亿元,分项来看,对公/个人/票据贷款分别投放53/49/-7亿元,对公及票据起主要拉动作用,个贷规模延续缩量趋势。结合公司2023年一季度、2024年一季度分别新增信贷投放56亿元、70亿元,2025年一季度新增信贷投放加速,结构上主要源于票据投放多增。
投资建议:公司基本面整体表现较为稳定,在行业业绩承压的大环境下,我们略微下调公司盈利预测并将其前推一年,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3.58/24.84/26.31亿元(前期2025/2026年预测值25.90/28.06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4.7%/5.3%/5.9%;摊薄EPS为1.07/1.13/1.20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5.1/4.9/4.6x,PB为0.52/0.48/0.44x,维持“中性”评级。
营收增速提升,但受所得税率提升影响,利润下降。公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49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较2024全年增速提升了1.4个百分点。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44亿元,同比下降2.9%,增速较2024全年增速下降了5.5个百分点。利润下降主要受所得税率提升影响,一季度实际所得税率20%,同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较2024年全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税前利润同比增长了2.0%。公司年化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66%,净资产收益率(ROE)9.09%。
营收实现较好增长,主要受益于非息收入的高增。2025年一季度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4.4%,较2024年降幅扩大了0.6个百分点。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2.1%,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37.3%,较2024年全年35%的增速略有改善。我们判断公司其他非息收入与同业表现差异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海外债券投资规模更大。2024年一季度美债利率大幅上行,同期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了60.4亿元;今年一季度国内市场利率大幅上行,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了59.5亿元,虽然形成了比较大的亏损,但同比并没有形成拖累。
信贷扩张平稳,同业资产规模下降拖累总资产增速。3月末,资产总额35.98万亿元,贷款总额22.61万亿元,存款总额25.61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2.6%、4.7%和5.8%。其中,对公贷款和个人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了0.7%和6.6%。金融投资总额较年初增长了4.6%,其中人民币金融投资较年初增长了6.8%,外币金融投资较年初下降了1.6%。但同业资产下降拖累了总资产增速。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2025年一季度日均净息差1.29%,较2024年全年下降了11bps,同比下降了15bps,相较于2024年全年19bps的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业绩同比大幅下降,毛利率降幅收窄。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116.7亿元,同比下降10%;全年共实现净利润97.4亿元,同比下降45.6%;归母净利润50.0亿元,同比下降58.6%。基本每股收益0.42元。业绩下降,主要由于结算规模及结算毛利率下降以及计提减值。2024年公司结算毛利率14%,较去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同比收窄4个百分点。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结合项目情况,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款
销售排名位居行业首位,深耕策略效果凸显。2024年,公司全年共实现签约面积1796.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7%;实现销售签约3230.29亿元,同比下降23.5%。虽然销售同比下降超两成,但销售金额连续两年稳居行业第一。实现归属于股东的权益销售金额相对稳定,约2465亿元,同比下降14.5%。与此同时,公司深耕策略效果进一步凸显。全年公司坚持深耕的38个核心城市,销售占比达到90%,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38个核心城市销售市占率达7.1%,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14个核心城市取得10%以上市占率,16个城市连续三年排名前三。
拿地相对积极,土储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公司全年新增拓展总地价683亿元,权益地价602亿元,位居行业第二,新拓展项目权益比提升至88%,创近十年新高。2022-2024年三年内,合计拓展项目总地价近4000亿,总货值约7350亿元,居行业第一。截至2024年末,公司在手土地储备计容面积约6258万平方米,其中增量项目约1000万平方米,基本集中在核心38城;存量项目约5280万平方米,较年初下降20%,在手资源结构不断优化。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债务结构进一步改善。2024年新增有息负债综合成本同比下降22BP至2.92%,有息负债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46BP至3.1%,均创历史新低;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利率均创同期限历史新低(公司债最低2.20%,中期票据最低2.30%,短期融资券最低2.02%)。年末有息负债规模压降54亿元至3488亿元,连续两年压降;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至74.3%,连续四年下降。
投资建议:公司是大型中央企业中国保利集团控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深耕房地产行业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坚持普通住宅开发和核心城市深耕,销售持续领跑行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时公司财务管理稳健,融资成本低,竞争力凸出。短期受结算收入及毛利率下降,业绩有所承压,但整体仍保持盈利状态。而相信存量项目逐步消化完毕,同时政策带动行业销售止跌回稳,公司业绩将逐步得以改善。预测公司2025-2026年EPS分别为0.48元、0.55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7倍、15倍,维持“持有”评级。
规模保持扩张,区域发展持续发力。公司2024年、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同比增长5.64%、4.78%,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2218.90亿元,规模保持扩张。其中2025年一季度末贷款同比增长3.77%,存款同比增长10.46%。公司2025年一季度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7%。公司区域发展持续发力,截至2024年末,苏州地区(不含吴江区)贷款余额302.55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4.21%,2025年一季度末该贷款进一步增长至306.16亿元;苏州地区(不含吴江区)贷款占比由2023年末的的21.66%提升至2024年末的23.39%,2025年一季度末进
投资建议:公司基本面整体表现较为稳定,处于优势明显的长三角核心区位,但在行业业绩承压的大环境下,我们略微下调公司盈利预测并将其前推一年,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1.14/22.98/24.92亿元(前期2025/2026年预测值21.80/23.37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8.7%/8.7%/8.5%;摊薄EPS为1.15/1.25/1.36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为4.5/4.2/3.9x,PB为0.49/0.44/0.40x,维持“中性”评级。
主品牌增长失速,品牌变革未展现:公司单季收入进入负增长通道,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主品牌薇诺娜的增长失速所致。从2024年分类来看,自有护肤品品牌收入同比下跌1.41%,医疗器械品类收入同比下降23.35%。尽管公司明星大单品(特护霜)在2024年完成了产品升级,并且在2024年“双十一”期间蝉联销售榜首,但是薇诺娜品牌的品牌销售动力下降。同时,公司从2024年开始推进的组织变革,对主品牌薇诺娜的收入推动作用尚未展现。
彩妆品类收入提升,但悦江未完成业绩承诺:随着悦江的加入,公司彩妆品类收入同比扩张。2024年公司彩妆品类收入同比扩张超200%,达到5.5亿元,彩妆收入占比达到9.6%。但悦江未达成2024年对于公司的业绩承诺:2024年悦江投资取得收入人民币5.2亿元,同比下降4.9%,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2,757万元,同比下降36.02%,未完成承诺的人民币8,000万元业绩。这主要是由于:(1)白牌带货在2024年盛行,挤压了Za品牌所属大众彩妆赛道的空间;(2)悦江海外拓展计划由于出口审批周期延长等因素,落地较晚。因此,公司也计提部分悦江造成的商誉减值损失。
归母净利润亏损主因开发结算规模和毛利率下滑。一季度公司实现结算金额228.0亿元,同比-51.1%。综合毛利率6.1%,同比-4.7pct。销售持续下滑,经营服务业务营收上升。一季度公司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54.0万方,同比-35.1%;合同销售金额349.2亿元,同比-39.8%,回款率超100%。公司经营服务业务营收122.7亿元,同比+12.1%。短期流动性压力仍较大。截至1Q25,公司货币资金755亿元,环比-14.4%,同比-9.1%;而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约1558亿元,现金短债比为0.48x,因此仍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持续瘦身盘活存量资产。一季度公司实现大宗交易签约金额38亿元,涵盖办公、商业、公寓、教育业态等7个项目;实现盘活回款24笔,合计40.9亿;投资设立“万新金石(厦门)住房租赁基金”,用于购买厦门泊寓院儿·海湾社区项目。4月29日公司公告:拟出售7295.6万股库存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1%),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一季度新增139亿融资顺利偿债。一季度公司获得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新增融资和再融资139亿元(合并报表),新增融资综合成本3.39%,同比下降21个基点,顺利完成98.9亿元公开债务的偿还。深铁集团持续为公司提供融资超百亿。今年2月11日及2月22日,公司公告深铁集团分两笔向公司提供合计70亿元的股东借款,且借款利率和抵质押率均优于市场惯例水平。4月29日公司公告:深铁集团拟向公司提供33亿借款,期限36个月,目前借款利率2.34%(一年期LPR-76bp),还款方式为每半年0.5%及最后一次到期97%。公司持续获得来自股东深铁集团的流动性支持。
固德威(688390)业绩低于预期,高毛利率的欧洲业务收入下降:公司2024年营收67.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8%,盈利由2023年的8.52亿元转为亏损0.62亿元,符合业绩快报,低于我们预期;较低毛利率(14.2%)的内地业务收入增58%至46.9亿元,而户储去库存导致较高毛利率(42.1%)及主要利润来源的欧洲逆变器及电池收入降至9.4亿元,同时费用增加,导致亏损。4Q24营收17.9亿元,同/环比+5%/-0.1%;亏损0.7亿元,环比转亏,主要由于毛利率下降。1Q25营收18.8亿元,同/环比增长67%/5%,主要由于内地逆变器及户用电站销售大增;亏损0.28亿元,业绩低于我们预期;毛利率19.4%,同/环比-8.1/+4.1个百分点。
储能产品销售下滑,户用系统盈利超预期:2024年并网逆变器收入/销量为22.2亿元/54.8万台,同比-23%/+3%,由于内地销售占比大幅提升,单价下跌25%,毛利率同比降9.6个百分点至19.8%;储能逆变器收入/销量4.6亿元/5.1万台,下降71%/67%,单价下跌11%,毛利率49.7%,同比降6.1个百分点,但仍维持较高水平;逆变器收入中海外占比54%,海外/内地毛利率38.5%/9.3%,同比下降9.5/1.1个百分点;储能电池收入/销量4.7亿元/217MWh,下降46%/36%,毛利率31.8%,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户用系统收入30.6亿元,大增85%,超出我们预期,毛利率14.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对应子公司昱德盈利2.2亿元(公司持股70%)。
合同负债大增预示业绩有望恢复,维持中性:欧洲户储需求恢复缓慢导致公司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公司产品竞争力仍然强劲,1季度内地户用逆变器销量排名第一,截至1季度末合同负债达4.4亿元,创历史新高,同/环比大增85%/28%,预示业绩有望恢复。由于业绩低于预期,我们下调2025/26年盈利72%/42%。我们将估值基准切换至2026年,维持23倍市盈率不变,目标价下调至43.30元(原57.10元),维持中性。
卓胜微(300782)1Q25收入同比下降,净利润亏损0.47亿元:1Q25收入7.56亿元(人民币,下同,Visible Alpha(VA)一致预期为10.9亿元),同比下降36.5%,主要由于2024年季节性变化较弱,使得本期季节性因素更加明显。净利润亏损0.47亿元(VA一致预期盈利0.4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亏损0.54亿元。毛利率31.0%,环比下降540bps。研发费用1.78亿元,同比下降33.9%,主要由于12英寸产线工艺量产后研发费用下降,以及通过资源转换等方式优化费用所致。另外,公司2025年1-3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9亿元,均为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而反映在1Q25业绩上为利润总额减少0.46亿元。1Q25经营性现金净流入0.77亿元,同比上升1.3%。管理层提到2H25收入水平或较1H25有大幅提升。我们认为,一方面季节因素或使下半年下游对射频产品需求上升,另一方面新产品L-PAMiD产品上线或帮助贡献收入增量。
维持中性评级:基于公司2025年业绩前低后高的特点,我们下调公司2025/26年收入预测至46.0/53.5亿元(前值48.6/60.2亿元)。我们同时下调EPS预测至0.61/1.51元(前值0.65/1.86元)。考虑到公司处于转型期,虽然短期近期媒体报道对于海外射频芯片的进口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们认为公司长期仍然在射频领域具备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的潜力。我们基于68倍(较前值不变)2025/26年平均市盈率,下调目标价至72.0元人民币(原目标价86.00元),并维持中性评级。
单店保持改善趋势,并购贡献增量。2025Q1面米类/馅料类/外购食品类/包装及辅料/服务费收入分别同比+2.6%/+11.4%/+3.7%/+3.4%/-14.7%。2025Q1特许加盟收入同比+2.7%,剔除青露并表原有门店收入虽然仍存压力,但是单店营收缺口环比减少趋势延续;团餐业务收入同比+11.7%,主因新零售、餐饮连锁等渠道团餐增速较快。2025Q1末公司门店数量净增501家至5644家,其中并购的“蒸全味”、“青露”并表贡献504家。
2025Q1毛利率环比提升,渠道结构得到优化。分产品看,2025Q1中高档酒收入12.34亿元/同比-28.5%,普通酒收入2.08亿元/同比-12.6%。品味舍得2024Q1收入基数较高,在经历2024年去库存后渠道包袱有所减轻,预计2025Q1动销有所改善,2025Q1毛利率69.4%/同比-4.9pcts/环比2024H2改善明显。舍之道前期库存偏高、2025Q1控制发货节奏;低档酒延续产品聚焦,沱牌T68表现稳健。分区域看,2025Q1省内收入4.94亿元/同比-9.0%,省外收入9.49亿元/同比-33.2%。省内市场韧性相对强,2024年打造遂宁基地市场、增速表现好于整体,预计2025Q1延续领跑趋势;另外成都市场在2024年推动渠道、产品治理,小基数下逐步改善。分渠道看,2025Q1批发渠道收入12.37亿元/同比-31.8%;截至第一季度末经销商2621家,较2024年末减少42家(新增215,减少257),我们认为核心客户比较稳定,中小经销商结构得到改善、引入和公司理念一致的客户。电商渠道2.05亿元/同比+36.7%,白酒线上化趋势下,类标品、专销品销量增长明显。
旺季保持积极的费用投入,合同负债环比增加。2025Q1税金及附加率同比-2.6pcts,销售费用率+3.03pcts,管理费用率同比持平,归母净利率22.0%/同比-4.18pcts。旺季公司仍然保持积极的费用投放促进动销,整体开瓶数据实现较好增长,品味舍得渠道利润有所改善,批价稳定在330元。2025年费用投放政策加大现金返利和兑现,但同时奖优罚劣、提升经销商积极性。2025Q1销售收现16.23亿元/同比-15.3%/降幅小于收入端,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2.24亿元/同比+106.8%,合同负债环比+0.41亿元。
再推股权激励,解锁目标具有较强激励性。3月27日公司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168名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数量不超过203.6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61%,授予价格为28.78元/股。考核条件为2025-2027年公司、个人业绩达标,解除限售比例为40%/30%/30%。其中公司层面考核条件为以2024年为基期,2025-2027年收入增长率不低于20%/36%/55%,或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64%/231%/309%,解锁目标具有较强激励性,彰显公司员工进取态度和发展信心。
为积极回报投资者,公司制定《未来三年(2026-2028年)股东回报规划》,提出差异化的现金分红政策:(一)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无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80%;(二)公司发展阶段属成熟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40%;(三)公司发展阶段属成长期且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的,进行利润分配时,现金分红在本次利润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应达到20%。
水饺、火锅料拖累全年收入,电商渠道维持高增。2024年C端/B端市场收入51/14亿元,同比-8%/+1%,C端收入下滑主因终端消费偏理性,传统产品需求下行,B端则主因社会餐饮表现普遍疲软。2024年公司速冻米面/速冻调制食品/冷藏及短保产品收入减少4%/19%/3%,其中水饺产品在激烈竞争环境中价格下降,调制食品则主要源于火锅料销售较弱。2024年经销/直营/直营电商收入同比-7%/-14%/+27%,直营电商渠道维持高增速。
盈利能力同比承压,2025Q1毛销差环比改善。2024年公司毛利率24.2%,同比下滑1.6pct,2025Q1毛利率25.3%,同比下滑1.3pct,主要受到收入占比较高的高毛利米面产品单价下降影响。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12.9%/2.9%,同比+1.4/+0.6pct,即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25Q1公司毛销差改善至13.4%。多方面影响下,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率同比下滑3pct至6.3%,2025Q1环比回升至7.4%。